外匯市場發展史

匯率制度起源于國家間的貿易往來
從古代以物易物到今天以貨幣購買所需的商品和服務,經過長時間的演變和改革,形成了今天的外匯市場體系
只要國家繼續追求國際收支平衡,保持貨幣政策獨立,保持貿易和資本自由進出,外匯匯率就會不斷變化
第一次世界大戰后,世界經濟加速增長,但黃金生產速度未能滿足貨幣供應需求
此外,戰爭爆發期間,許多國家停止兌換黃金,使金本位制名存實亡
雖然后來國家試圖恢復制度,但由于貨幣和黃金兌換價格難以恢復舊觀點,匯率非常反復,加上1929年西方經濟市場危機,影響蔓延到美國和世界,最終引發世界經濟混亂和動蕩
為了解決危機,主要經濟國家紛紛貶值貨幣,提高進口關稅,禁止黃金兌換減少大量外流
此時,使用金本位制約100年的金本位制遭到嚴重破壞
為了保護自身利益,各國采取了一系列貿易保護政策和外匯管制,將黃金掛鉤制度改為不能兌換黃金的紙幣制度
最后,1931年,英國首先宣布放棄該制度,隨后各國跟隨,金本位制徹底崩潰
國與國之間的競爭與矛盾不僅影響了經濟的發展,也破壞了國與國之間的信任
因此,一些國家在紙幣制度的基礎上,采取了新的政策-與之密切相關的友好國家和殖民地組織成為貨幣區,逐漸發展成美元區、英鎊區和法郎區三大貨幣區
該系統主要以這三種貨幣為經營中心
例如,在美元區,該地區每個成員的貨幣匯率都是用美元固定的,該地區所有的經濟和貿易交易都是用美元結算的,而該地區的所有儲備,包括外匯和黃金,都集中在美國
外匯活動主要集中在美元、英鎊和法郎之間,一直持續到1944年左右
1943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世界政治經濟形勢發生重大變化,需要建立新的匯率制度,穩定匯率,促進貿易發展
經過兩次世界戰爭,美國的經濟和政治地位超越了英國,成為世界超級 外匯返傭平臺強國和領導者
1944年7月,美國新罕布夏州,美國、英國、蘇州、法國等44個國家,(StateofNewHampshire)布雷頓森林舉行了聯合國貨幣和金融會議,旨在建立一個新的金融體系
各國代表在會議上設立了兩個國際組織,即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nternationalMonetaryFund)又稱世界銀行和國際復興開發銀行,又稱世界銀行(WorldBank)
會議還建立了新的貨幣體系,提高美元成為國際貨幣的地位,成為國際儲備中心除黃金外的另一個主要選擇
布雷頓森林制度協議是一個新制度,結合金本位制和固定匯率,但可以適當調整
規定各國保持1盎司黃金對35美元的價格,各國匯率只能在1%范圍內波動
除非某個國家國際收支不平衡,否則可以超出規定范圍,但必須經國際貨幣基金會組織許可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主要目的是消除貿易障礙,促進國際貨幣合作,保持匯率穩定,監督外匯市場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設有儲備基金,為國際收支有問題的國家提供救助
國際復興銀行,即世界銀行,主要提供短期和長期貸款融資
世界大戰期間,美國積累了大量的外匯和黃金儲備,成為金融界的強者
強者的地位在國際貨幣體系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黃金只能與美元掛鉤,其他國家貨幣與美元掛鉤,匯率以美元為核心,主要交易也以美元結算,這是以美元為中心的布雷頓森林體系
布雷頓森林制度解決了國際儲備需求、國際收支平衡、國際貿易、匯率風險等各種制度的不足
這一制度通過國際會議建立了一個新的制度
兩次世界大戰后約30年,對促進國際貿易和世界經濟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然而,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出現了一些新的問題
在布雷頓森林制度階段,浮動匯率制度減少了國與國之間的貿易壁壘摩擦,使世界經濟繁榮,歐亞經濟從戰爭破壞中恢復
直到1960年,美國先進工業強國的地位開始受到西德和日本的挑戰
隨著世界貿易需求和數量的增加,黃金生產速度遠遠落后于國際貿易的快速擴張
美元作為主要貨幣,必須保持系統穩定
由于貨幣供應不能隨意增加以滿足國際貿易的需求,貨幣流動性不足最終導致了美元危機
當時,世界開始對美元失去信心,整個匯率體系動搖,完全崩潰
美國國際收支逆差長期迅速擴大,通貨 Xm返傭網膨脹嚴重,世界經濟領導人地位開始動搖,美元黃金官方價格也開始受到質疑,使美元難以遵守原匯率協議
美元首次貶值發生在1971年8月,美國總統尼克松公布了新的經濟政策,調整了美元和黃金的官方價格機制
但新政策未能改善美國的貿易逆差,也未能解決國際市場的混亂
隨后,1973年,美元宣布第二次貶值
美元價值持續下降,世界各國開始構思對策,將原來的固定匯率制度改為匯率自由浮動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成立了專門研究和改革匯率制度的臨時委員會,并于1976年在牙買加通過浮動匯率制度達成可行性協議
隨著布雷頓森林制度的結束,世界外匯制度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過程
浮動匯率制度是指外匯匯率應由供需市場決定,一個國家的貨幣匯率波動不應受到限制外匯賺錢返傭>這種新制度與以往制度的區別在于放棄了貨幣與黃金之間的固定比例關系
這種匯率制度主要依靠國家信用作為擔保
中央銀行還可以提供自己的貨幣政策,利用干預市場的權力維持貨幣政策,加強貿易收支能力,改善國際貿易快速發展造成的問題,進一步完善世界外匯市場體系
外匯市場發展原因外匯市場的主要服務是為外匯交易設立交易場所
外匯市場是一個無形的市場,全天候24小時運行
它是一些外匯金融機構、企業和投資者通過電話、電子通信設備和電子交易系統進行交易,以各種主要交易貨幣作為交易對象形成的領域
當今世界全球一體化,國與國之間的關系越來越緊密,經濟相互融合
當一個國家的經濟發生變化時,也會影響其他國家的穩定
外匯交易是國與國之間的主要貿易工具
外匯市場的日交易額達到4萬億美元
國與國之間的經貿活動是通過貨幣交換進行的
外匯交易市場是當今世界上最重要的金融交易市場
外匯市場發展的主要原因包括:匯率自由浮動,發展外匯市場效益,將原貿易結算功能轉化為對未來貨幣價格波動的預測,進行投機交易操作和風險回避活動
由于匯率波動明顯擴大,給投資者帶來了無限的機遇,越來越多的投資者參與外匯交易
取消外匯管制金融體系自由化主要是為了放松資金自由轉移、利率自由浮動和金融業務規范
1979年英國取消外匯管制后,政府改革金融業務,處于優越時區,成為交易量最大的外匯市場
由于美國對金融業沒有控制,外匯參與者眾多,吸引了大量資金,成為世界主要的外匯市場
戰敗后,日本積極提升日元在國際上的地位,20世紀80年代放寬了外匯管制,促進了日本金融業的發展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東京外匯市場已成為第二大外匯市場
各大金融市場放寬了金融業務的自由化,極大地促進了全球外匯市場的發展
20世紀70年代,計算機開始普及,金融市場的運作也發生了變化,但技術仍處于初級階段
20世紀80年代末,計算機技術取得了全面突破
首先,美元結算的處理時間縮短,從兩天縮短到即日
其次,建立全球外匯交易網絡,連接世界各地的終端,只需幾秒鐘就能劃撥上千萬的資金
直到20世紀90年代末,互聯網的普及簡化了投資者參與外匯市場的程序,節省了大量的時間和成本
新技術革命也為外匯市場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自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來,許多參與者的外匯市場開始結束固定匯率制度,并逐漸將主要的外匯交易功能從國際貿易支付需求轉變為投機交易操作和風險規避活動
由于匯率的自由浮動,增加了外匯市場的盈利機會,吸引了大量投資者參與
外匯市場的主要參與者包括:中央銀行主要保持匯率和貨幣政策的穩定,因此其外匯交易的主要目的不是獲利
外匯銀行外匯銀行的業務范圍相當廣泛,參與外匯經營的動機很多,主要包括:投機交易、風險規 外匯開戶返傭避等,但最終主要是利潤
金融機構金融機構包括外匯經紀人、信托投資公司、保險公司等
交易模式包括短期投機和長期投資,其主要目的是盈利
跨國企業、進出口商等必須參與外匯交易,主要包括資金分配、海外投資、成本控制和匯率風險
一般投資者因預期未來匯率變化而參與外匯交易,從而獲利
隨著互聯網信息普及的快速發展,外匯市場的發展機遇得到了改善
無論是交易模式還是信息獲取,都經歷了劃時代的變化
外匯市場可以通過電話與銀行完成交易程序,演變為直接通過互聯網連接交易平臺進行外匯交易,無需經過復雜的確認程序
另一方面,外匯交易需要及時收集新聞和信息
互聯網在這方面完全解決了這個問題
投資者可以通過交易系統獲得即時市場,獲得專業評論和圖表分析